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JET - Leisure - Art & Culture - 廚師的十八般武藝
電郵地址
密碼
submit
submit
CLOSE
issue JUL 2015 VOL: 155
2015-07-10 06:00:00
廚師的十八般武藝
先來個利益申報,Pazu Chan(陳啟藍)以往是敝雜誌的攝影師,現在也不時替我們拍封面照時裝相,所以對於他的相片質素及運用鏡頭的技術,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當收到他即將舉辦《人文大廚》攝影展的資料時,卻又好像從未聽說過他曾經跟十八位知名廚師走遍倫敦及香港的大江南北,內心有個通過影像呈現出大廚們與城市的互動,展現食物、城市及人之間微妙關係的想法,所以今次好應該用幾百字來了解一下。

老實說,只要曾經和Pazu吃過飯,就知他總是有著一種難得的懾人魅力,正如每每都被他成功說服而替他埋單找數。今次同樣在餐廳結緣,他竟然能夠說服兩地共十八位頂級廚師,穿上制服走出廚房在倫敦街景及海德公園拍攝,又或是在香港的廟街榕樹頭、上環樓梯街、西環趙醒楠跌打壁畫等等不同地點。那些地方都是兩個城市裡一個個獨特的街角,或者將近消失的城市景象,偏偏Pazu鏡頭下的每位廚師,與城市的交疊是如此不一樣的和諧。

邀請那十八位星級名廚走出廚房露面拍張照,果真需要十八般武藝,他們的級數地位崇高,絕非善類,例如香港Ritz-Carlton的行政總廚Peter Find啦、海景嘉福酒店海景軒總廚梁輝雄師傅啦、田舍家的牛尾昌一及稻菊日本料理的谷川茂等等啦,倫敦那邊更有殿堂級大廚Koffmann's The Berkeley店主Pierre Koffmann、海德公園文華東方酒店Dinner by Heston Blumenthal的Ashley Palmer-Watts、Claridge's的行政總廚Martyn Nail,位位都是重量級人物。幫襯他們吃一餐飯絕不便宜的同時,Pazu更能請到他們離開廚房影相拍下他們廚藝之外的另一面喎,佩服!

日期:7月9日至8月8日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129至133號地下Art Beatus精藝軒


全文請參閱155期《JET》。
issue JUL 2015 VOL: 155
2015-07-09 06:00:00
工廈重生 — 美藝玩樂新空間
南區

Manks
高級傢俬集中營


環顧全港眾多工業區,要數南區的最為高級,重視設計及格調,商業味濃,近年不斷出現大型傢俬店及高級名牌特賣店,深受外國客歡迎之餘,亦吸引很多本地品味人士青睞。其中位處黃竹坑業發街的The Factory,更聚集眾多設計品牌,而專門售賣北歐傢俬的Manks,早在2010年已經進駐,看著港鐵站的動工變遷之餘,更目睹一間又一間傢俬品牌搬到南區。Manks執行董事馮敬輝估計,未來將有愈來愈多的品牌搬入南區的工廈,直指傢俬店更加應該在工廈裡開設的!

傢俬是應該在工廈裡賣的
Manks成立於1996年,當初賣古董傢俬為主,以花園道古老大宅為大本營,後來政府收地,時至2010年,The Factory大業主遊說馮生將Manks的大本營搬到黃竹坑,而他很快就覺得南區工廈是個合適地方。「那時候黃竹坑沒有甚麼同類型傢俬店舖,但我們考慮到賣傢俬不是利潤高的行業,我們在鬧市中心租地舖,根本是沒可能的。」他回想過去在花園道只有一千五百呎,可擺放的大型傢俬不多,但現時黃竹坑的showroom約有六千呎。「在核心地區賣傢俬其實很難做,賣傢俬不同賣時裝,客人買了之後,明天不會再來購買,而且他們買傢俬,可以駕車前來,絕對不是問題,如果住在半山區、南區,距離亦不算遠,所以我們選擇這裡亦是這個原因。」因應他們的客戶群,他直言未有考慮過火炭、葵涌等工廠區,但南區相對鄰近中環、銅鑼灣等人流集中地,所以成了各大傢俬品牌聚集的原因。

從事北歐傢俬零售多年的馮生,他認為除了租金成本以外,於工廈裡開店比商廈及商場更有好處。「工廠大廈地方大、樓底高,絕對是展示傢俬的良好環境。試想想那些在中環賣傢俬的地方,它們沒有像我們這樣高的樓底,就無法掛上這類型的吊燈。它們的樓底連假天花大抵只有九呎,但豪宅至少都有十多呎樓底啦,根本無法show off到那些傢俬,租金還要貴得多啊,所以賣傢俬是應該在工廈裡的。」他又指出,現時很多店舖將傢俬擺到密密麻麻,客人根本想像不到那些傢俬放到家中是怎麼樣的。「之前曾在灣仔秀華坊和PMQ開舖,只是售賣一些較細的擺設或者gift item,但大型傢俬就會在這裡賣,大本營始終都在這裡。」

不經不覺,Manks搬到黃竹坑已有六年,馮生說租金飆升得驚人。「2010年時,工廈租金已經開始很貴,現在更加不用說啦,一定比當年增加超過100%!」他憶起當年搬進來時,整幢樓只有兩、三戶,現在經已滿座了。「最近呎租更叫上二十多元,已經不似是工廈價錢了。我敢說,黃竹坑只有給別人記得的兩棟樓,一是這幢The Factory,另一幢是One Island South,而現在很多人都很喜歡過來,有餐廳,有酒店,亦有很多店舖,相信未來將會更多。」他坦言不怕競爭,只要繼續自己的路向,就不用怕;至於未來會否離開這個大本營,另覓新處,他說:「之後附近還會有個shopping mall,不只是傢俬,未來更是shopping的集中地,肯定是南區中心點,沒理由MTR也未通車就搬走啦!」


觀塘

一新美術館
首間私人美術館


觀塘工業區是政府率先活化的目標,數年下來部分工廈重建成商廈,人們自發走進觀塘創業,令這裡異常活躍,甚至成為活化工廈的榜樣。最近有私人美術館落戶觀塘工業區,活化成果可謂再升級。一新美術館﹙Sun Museum﹚座落於一幢新落成的商廈之中,三面被工廈環繞,對比強烈,卻成為這裡最標誌性的特色。

茶餐廳式博物館
莫說是在工業區設立私人美術館這事情已很破格,私人美術館的概念在香港本來也不是很普及。SML集團創辦人孫少文私藏了不少藝術品,近年集團進駐觀塘,於沿海的海濱道買下工廈再重建成商廈後,他不忘將大廈其中一層留給藝術發展,並找來擁有三十多年美術館營運經驗的楊春棠來當總監。楊春棠道:「我一直以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孫少文旗下的基金會同樣主張推廣中國文化。博物館是非牟利的,不為賺錢只為推廣文化,正好和我的經驗相符。」

長居港島的楊春棠坦言在接觸一新美術館之前,對觀塘區認識不深,甚至從未踏足過這個工業區。「當孫先生帶我來參觀這幢大廈,我的感覺是很驚喜的,它離地鐵站不太遠,卻面對著海濱公園和啟德遊輪碼頭,這樣的地理環境很不錯。加上政府正在推行『起動九龍東』,進行各類型的美化工程,這樣大規模的事情不是我們能力範圍可以做到。」「起動九龍東」自推行後引來不少迴響,不過事實上觀塘區以至整個東九龍的面貌在這幾年的確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當然,這裡始終還是工業區,也是一個基層居住和工作的區域,附近是殘舊的工廈,吃飯的地方是茶餐廳、食堂,在街道上看得最多的是搬貨,但是今日的東九龍已經有足夠居住人口,一個社區必然要有文化設施,一新美術館就擔當了這個領導的角色。」

一新美術館面積約九千呎,相比一般工廈畫廊已是相當大規模,連同戶外的露台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個區域,走進來看著眼前一幅幅的畫作,彷彿完全忘記自己置身工業區。楊春棠希望透過一新美術館,去教育公眾博物館的重要。「香港大部分博物館都是政府經營的,他們自有一套守則,民間私人博物館的出現,正是要填補他們所欠缺的。民間博物館一般經營得很艱苦,租金是最大問題,我們是自己物業就幸運一點。」由於在牌照上暫時的限制,目前參觀一新博物館需提前預約,變相對人流也有一定影響,美術館目前以附近工作的觀眾為目標,希望成為他們午膳或放工後一個藝術鑑賞及心靈休憩的地點。

首個展覽選題「一新百年」,找來了二十世紀十三位中國藝術家的四十幅作品展出,包括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等,全都是孫少文的珍藏。「畫家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我要找個新角度去看這些畫,於是我就想到一個『真』字,真感情、真面貌。中國畫向來重真感情而不重真面貌,西方畫則剛好相反,上世紀的中國畫家經歷中西文化交流,於是出現了這些既有真感情又有真面貌的作品,簡單說就是今日的所謂fusion。Fusion要做得高明、恰當不容易,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因為演繹得出色。」展覽期至今年十月,之後,楊春棠打算每三個月轉一次展覽主題,除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文化及香港文化的題材都會包羅。「一新就是一個新的博物館,來到觀塘我們的任務也要融入社區,純粹做推廣文化和雅俗共賞的展覽,再簡單點說,就是做一間甚麼都有的茶餐廳。」果然是融入工廠區的美術館。

全20版訪問見於155期《J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