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JET - Machine - Feature - 又一個買Dyson的理由 — Dyson Pure Cool
電郵地址
密碼
submit
submit
CLOSE
issue MAY 2015 VOL: 153
2015-04-30 06:00:00
又一個買Dyson的理由 — Dyson Pure Cool
成為Dyson吸塵機用家之後,彷彿變成了品牌的推銷員,但凡別人問起用後感,就只有一味的讚。反而一直未有足夠動力換部Dyson風扇,最新推出的Dyson Pure Cool,加入淨化空氣功能,咦,好似好吸引喎……

初購入Dyson吸塵機之前,其實也有不少掙扎,最大的心理障礙當然來自價錢,當市面上的吸塵機大部分都只是千多二千元,Dyson一部DC44竟然定價四千多元,是別人兩倍的價錢,吸塵機啫,真的有那麼大分別嗎?後來實際考慮自己家中的狀況,開始心動的原因,就是家中三頭小貓甩的毛實在太多,尤其在天氣回暖之時,一般吸塵機沒錯可以輕易地將地板上的貓毛吸得一乾二淨,但是梳化上的貓毛卻沒法子處理,不是吸力太大連同梳化布料也吸起(而吸不走貓毛),就是吸力太小吸不走貓毛,若是使用貓毛滾筒除塵紙,既浪費時間也不環保。久而久之,每次坐完梳化一會,總落得全身沾上貓毛的下場。後來發現Dyson吸塵機有一個專吸動物毛的吸頭,又聽說效果不俗,才的起心肝花這樣一個很肉赤的價錢購入一部DC44。用了接近兩年,是沒有後悔的,除了梳化上的貓毛得以解決,還有很多優點:掛在牆上方便隨時吸塵(適合超懶惰的人),便攜性高可以吸高吸低吸車吸隙,按一下按鈕便可將塵埃完全倒出,不用濾袋濾網非常環保,而且吸力比一般手提吸塵機強,用過實在回不了頭。(當然也不是沒缺點的,暫時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是機身頗重,一般女士單手拿上十分鐘,加上要長按著按鈕吸塵,是有點吃力的。)

從此以後,對Dyson這個品牌建立了信心,大概下一次應該買一部風扇吧,當Dyson Pure Cool出現之後,決心更大了。Dyson風扇的巴閉之處,在於它的無葉設計,完全打破過往大家對於風扇的想像。事實上,無葉風扇是否Dyson創辦人Sir James Dyson發明,曾經掀起不少爭論,網上有說法早於1981年,日本Toshiba就發明了無葉風扇,只是後來得到專利的是Dyson而已。無論誰是誰非都好,不能否定的事實,Dyson的確是將無葉風扇發揚光大的品牌,至於Toshiba當年為何沒將它量產,原因就不得而知了。無葉風扇的好處,一方面是安全,要知道傳統風扇向來是令小孩受傷的高危家電,看見扇葉在轉呀轉,細路仔就會情不自禁的將手指放進去,無葉風扇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傳統風扇的清洗過程相當繁複,先要拆掉外面的籠,然後將扇葉拆下來洗,等乾透後才可以重新裝上,十分不便;無葉風扇呢,一塊濕布抹兩抹就掂,實在是意想不到的方便。經過多年鑽研,Dyson更大幅改良了初期型號的耗電量、噪音等問題,以Helmholtz Cavity消音技術消除摩打發出的噪音,同時不減風力強度。最重要的,是Dyson無葉風扇的確靚仔,以前多多錢也買不到一把像樣的風扇(有些朋友因為這個原因索性夏天長期開冷氣),現在Dyson風扇卻可登大雅之堂,不會破壞你苦苦經營的北歐風格家居。

全文請參閱153期《JET》。

text : ernus / illustration : brainrental
issue APR 2015 VOL: 152
2015-04-06 08:00:00
香港夜與霧
攝影也有其季節限定。這跟吃水果的道理同樣,全年固然有士多啤梨供應,但總不及當造的冬季和初春的好。影相這回事,也是同理,在寒冬與初春的交接期,最當造的是拍雲海。好像剛過去的三月都徘徊在回南天,空氣中瀰漫著一份厚重濕度,又乍暖還寒,這討人厭的天氣,若不是上班寧可足不出戶,但有一種人,堅持冒著濕氣上山捱更抵夜,為的就是一片超自然雲海。這次找來的是職業記攝Joe Chen,平時有鋪影市景和郊景癮的他,這一個多月留下最多足印的有盧吉道、畢架山、大帽山,連續多個通宵達旦,炮製了多張時令的雲霧之境。

J :《JET》 C:Joe Chen

J:甚麼時候喜歡上拍郊景和市景呢?
C:中學時開始影相,甚麼都影,但最鍾情的始終是風景。說到真正認真拍風景,應該是06年開始吧。

J:拍雲海要有甚麼基本條件?
C: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溫度有突然變化的時分,例如黃昏和清晨,當冷空氣和熱空氣宇交替相撞時,較易積上雲霧。濕度最好在80%至95%之間,若過了95%的話,很大機會會下雨,甚麼霧都沒有了。而且,也必須留意風速,超過三級的話就會把霧氣吹散。因此,上山前一定會先檢查天氣數據。當然,數據上理想,也要講當時的運氣,很多時候也食白果。

J:能分享上山拍的經驗嗎?
C:山上比地面涼得多,禦寒衣物要夠,可帶一些乾糧和水,最好用保溫瓶。若是通宵拍的話,我大概半夜十二點多便會上山,帶備一切硬件工具,我喜歡帶一張小營櫈,邊坐邊等,有些同好會帶營,但我不會。晚上影的話要留意曝光和色溫,我個人建議不要用太高的ISO去影,畫面會起「渣」,盡量用慢快門。我比較喜歡用中距離鏡多於長鏡,長鏡影的話,主體不太突出,用中距鏡拍,把畫面有多闊拍多闊,之後再裁相處理。

J: 那張在霧中ICC和IFC兩岸對立的照片,能講解一下拍這張照片時的狀況嗎?
C:這是在二月底拍下的,我連續四晚在盧吉道通頂,並於第三晚拍下這照片。拍攝前,設計過不同的構圖,這是其中一個。基本上,四晚的天氣數據很理想,奈何都沒有一個moment很中,一直等一直等,到第三晚,光線對了,就拍下這張照片。事實上,那個美妙瞬間就只有一兩分鐘,要找緊機會按下快門。其餘時間大多在等,所以拍雲霧需要耐性。

全文請參閱152期《JET》。

text : Billy / photo : Joe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