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JET - Machine - News - Canon EOS M3
電郵地址
密碼
submit
submit
CLOSE
issue JUL 2015 VOL: 155
2015-07-06 06:00:00
Canon EOS M3
久不久就有身邊朋友問,想買一部quailty好少少的相機去旅行,有甚麼推介?問這問題的,當然都不是甚麼專業愛好者,所以無謂分析太多感光元件、ISO、大光圈等硬件數據,最目標為本的「易用、相靚、輕巧」﹙最好還要平﹚就是了。跟著想推薦的Canon EOS M3相機,很接近以上要求;先旨聲明,以下文字沒深奧相機理論,只適合用慣手機及DC機仔影相,而又想upgrade影好些的你和妳看……

用慣手機及DC機仔影相的用家,最常抱怨的,是暗黑環境拍不到好照片,其次是控制不了淺景深(即前清後濛效果),以及zoom遠些便起微粒或格仔等問題。Canon這部EOS M3,體積雖然輕巧,但它內藏的卻是一片大sensor,即是所謂「大機」會配置的強勁規格,是主宰相片質素的靈魂所在。有了大大片的APS-C size感光元件,像素能提升至2,420萬,即是相片會有更高的細緻度,另外夜間拍攝所出現的雜訊也會大大降低。至於淺景深、zoom遠後質素下降的問題,則視乎鏡頭的性質及質素了;EOS M3是一部可換鏡頭的無反相機,所以理論上只要你有錢買不同類型的鏡頭,或身邊多使用Canon的朋友,你便可以享受由魚眼、廣角、標準到超長距離的拍攝樂趣。EOS M3設有18-55mm及55-200mm雙鏡套裝發售,基本上帶著這兩支鏡頭去旅行,任何焦距的風景都能攝取下來。大家看看左邊兩張相片,就是用18-55mm拍攝的,我不認識那個女孩,所以不能走近她身邊拍攝,但55mm已是一個沒把她嚇走的「安全焦距」。另一個例子,麻煩大家翻前幾頁,看看那篇Longines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報道,那張看到整個球場的是用18mm wide angle拍攝的,讀者可大概感受到筆者身處的位置;而另外祖高域及華連卡的全身揮拍英姿,就是換上55-200mm長鏡所拍攝的。18mm及200mm的分別,大家感受到了吧。你也認同帶兩支鏡去旅行便所向披靡了吧。官方的雙鏡套裝定價為$7,580,但公開的秘密是坊間會提供更優惠的筍價,我認為那是一個很合理的入手價。如果手頭仍有餘錢,建議可多買一支大光圈的中焦距鏡頭,用來拍攝人像效果會更佳;不過要注意是,EOS M系統暫時沒有這類鏡頭提供,要買的話就要買以往的EF系統鏡頭,不過要加上adapter才能使用。

再說操作。作為半專業的EOS M3,它的確比起一般DC機仔多很多按鍵,可控制的功能亦相當豐富。如果真的不想煩不想學,乾脆用全自動mode或不同場景模式配合不同創意濾鏡,你準可以像手機般方便地影相,而且拍攝出質素不俗的照片;再看看EOS M3備有touch screen及反芒功能,前者就是保證你不會對錯焦,後者就是各位selfie迷的恩物。但如果你有多點點要求,我會建議大家選擇P mode拍攝,在P模式內,曝光及對焦都有電腦幫忙,但對於閃燈、曝光補償,甚至光圈、景深都有某程度的自主權,這些微調往往最能表現出自我拍攝風格。當中大家要特別留意的,是機身右上角的曝光補償轉盤,需知道一張相片的氣氛所在,往往主宰於光些或暗些的不同曝光程度;通常DC機仔要按不同鍵才能控制這功能,現時M3將之獨立為盤,大家真的要好好利用。如果想再upgrade一點,筆者會建議大家添購一個電子觀景器,作用當然不是扮pro扮型,而是在陽光普照的日子下,用LCD屏幕取景是頗辛苦的;另外的好處是把相機放在眼前,你雙手形成的一個懸空三角形態,手震機會減少自不然給相機帶來更大穩定性。

全文請參閱155期《JET》。
issue JUL 2015 VOL: 155
2015-06-30 06:00:00
LeicaQ 忽然大眾化
百多年來,Leica都像是活在平行時空。此說並無貶義,皆因Leica向來有其精湛手藝及銳利成像作為招牌菜,從不用跟別人鬥快鬥細,自有一群追求質素的死硬粉絲追隨。不過近來Leica卻一反常態,推出的全片幅相機Leica Q無論在定價還是規格,都可說是大眾化之作。

於很多人來說,Leica就像一輛Maserati,從來都只是一場夢。當然,Maserati相比起來更是天價,但是一般用家在選擇相機時衡量過價錢、各種規格及質素之後,還是難以接受付出數倍以上的價錢去換取未必人人懂得欣賞的Leica質素,尤其在今日科技太快被淘汰,攝影太手到拿來的年代,Leica這種自成一格更非大眾心頭之選。近十年Leica和Panasonic合作,總算是神仙下凡,以相對入門的價錢給我等凡人體會一下Leica鏡頭的滋味。不過Leica值錢的,又豈止是一支鏡頭?從來,Leica相機都是一個套裝,銳利的鏡頭、堅硬的機身、復古的操作,以至那個紅點帶來的虛榮心,實在不是Leica頭、Panasonic身的產品能夠媲美。

Leica Q的出現叫大家驚喜連連,其一原因是其步伐比從前更加緊貼市場。眾所周知,輕便的全片幅相機是近年專業用家的新寵兒,不過市面上選擇暫時不多,傳統廠商如Canon、Nikon還未聞樓梯響,只有Sony Cyber-shot RX1系列最為出色(甚至已推出兩個型號),Leica Q在這時候出現,實在是一改過往Leica不追科技的形象。觀乎Leica Q及Sony RX1R兩個型號的規格的確十分接近,被大家認為Leica Q是衝著RX1R而來,再進行多番比較的確無可厚非。Sony RX1R及Leica Q同樣採用約2,400萬的全片幅感光元件,不同之處是Sony RX1R採用35mm標準鏡頭,Leica Q則選了更廣角的28mm焦距鏡頭,用途廣泛得多,特別是在拍攝風景的場合,優勢更明顯。另外,後者的鏡頭(Leica Summilux 28 mm f/1.7 ASPH.定焦鏡頭)更擁有達f1.7的大光圈,淺景深效果手到拿來,比起RX1R使用的Carl Zeiss Sonnar T* f/2光圈又略勝一仗。

更叫我們驚喜的是,再仔細研究Leica Q的規格及功能,會發現它比起Sony RX1R還有不少過人之處。例如Leica Q捨棄了Leica引以為傲的Rangefinder取景系統,改為使用更親民的電子取景器,而且還使用市面上最高解象度的368萬點LCOS屏幕,一做就要做到市場上最頂尖。需知道電子取景器雖是看似雞肋的功能,除了在陽光猛烈得看不到機背顯示屏(和扮有型)的情況下才會用得著,不過問題是若沒有跟機的電子取景機,要另加千多元配一個外置的話,相信又過不到大部分用家的心理關口,事實上Rangefinder除了是一解Leica用家的心癮外,實際操作不算方便,選擇電子取景器可謂明智之舉。另外,Leica Q內置影像穩定器,亦支援Wi-Fi傳相,比起不具備以上功能的Sony RX1R當然要加分。

全文請參閱155期《J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