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JET - Leisure - Book - 陳景輝 What are you reading?
電郵地址
密碼
submit
submit
CLOSE
issue MAY 2015 VOL: 153
2015-05-18 06:00:00
陳景輝 What are you reading?
本期讀書人:陳景輝,八十後政治評論人、社運人士、保衞天星皇后及反高鐵運動搞手;著有《草木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社會》。最近與幾位未來民主大學核心成員何式凝、小小老師及Anthony撰寫《雨傘政治四重奏》一書。

為何撰寫《雨傘政治四重奏》?
我與其他幾位作者何式凝、小小老師及Anthony都是「未來民主大學」的核心成員,早在雨傘運動的時候,已經想過出書,希望從黃絲陣營中提供另一種perspective來寫雨傘運動,因為記錄運動的層面未被徹底發掘,不是壁壘分明,就是讚賞年輕人,我們覺得應該要提供不同的角度去檢討,不應只有一兩個視點。書中何式凝會提到戰友關係,一種靈魂自我的拷問;Anthony寫親密關係的拉扯;小小是通識科老師;而我不屬於大台,卻不知為何成為了一種要被拋棄的路線等等。

你在書中提到被批鬥,很多人將政治看作是「全有」或「全無」。能否推介一些相關書本給我們,避免輕易落入這種想法?
第一時間想起David Graeber的《為甚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這本書提到佔領華爾街事件,亦談到群眾理性及精英民主。事實上,很多人未認真想過一場運動要有指揮者、大會等,但背後往往要通過很多平等參與、決策、規則、共識等,當中涉及很多耐性、和理非非的東西,要說服一千人,兼容一千人的理由。這水平並非由上而下,對理性討論有一些新思考,很適合香港人閱讀。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書本推介給香港人?
日本作者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他講述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日本發生的連串左翼學生運動,當時是戰後日本熱切追求民主的時期,每每有幾十萬人或過百萬人參與運動。作者是剛大學畢業的記者,記錄了運動如何因暴力內鬥及外鬥而結束,以及怎樣走向失控。

自雨傘運動之後,你看的書種有否不同?
我多看了一些有關其他地方運動及革命的書,因為我們的批判性認識很少,很多時候對運動的思考容易走向死角,例如最近我在看《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文化大革命期間,陳伯達為毛澤東寫了很多文宣,書本記載了當年毛澤東如何將鄧小平劉少奇打造成資產階級派,並鼓動人民要解放自己,引發他們向政權鬥爭。所以很多人都說,那種情況與現今香港很相似。
 
除了政治書以外,你最近還看了甚麼書?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宛如走路的速度》,這本書輯錄了他的報紙專欄,寫出了我們忽視對日常的關心。現在的電視劇好像是一定要明快,令人明白,或者必有爛gag作對白,但日常生活卻不會充斥這樣噱頭式的對白,未必有演說式的傾談,甚至出現沉默,但香港人經已失去了耐性,總是想從facebook中得到關注,要快要秒殺要多like要看金句,那種躁動不安令人無法放鬆,所以應該看看是枝裕和描寫平常生活的電影及文章。

全文請參閱153期《J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