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Only vari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returned by reference

Filename: core/Common.php

Line Number: 257

JET - Leisure - DVD - (曾經不正路地)說故事的Nolan
電郵地址
密碼
submit
submit
CLOSE
issue NOV 2014 VOL: 147
2014-11-10 10:00:00
(曾經不正路地)說故事的Nolan
先旨聲明:以下每一段前的號碼,代表段落的原先次序,你可以唔鬼理,也可以跟隨號碼次序閱讀——其實我寫完篇文後,嫌太正路,想扮Nolan擅長的非直線說故事手法,將既定的閱讀次序撈亂吓咁啫。

(10)我依然愛Christopher Nolan。寫呢一篇之前已買定《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首日公映的IMAX版戲飛。

(1)我第一齣睇的Christopher Nolan電影(竟然)不是《凶心人》(Memento),而是《白夜追兇》(Insomnia),一齣改編自挪威1997年同名電影的大片——這是Nolan首次拎住大budget去拍的大片。純屬低成本製作的《凶心人》好成功,但一齣低成本電影的好成功,在荷里活大片商眼中,不代表甚麼,只有能夠(拎住高成本而又)拍到一齣blockbuster出來的,才是真正大導演。Nolan做到了,問題是這齣講故仔方式好正路的《白夜追兇》明顯不是認識Nolan的首選。沒有淪為一般查案追兇片的原因在於:Nolan利用了阿拉斯加的地理環境,烘托出阿爾柏仙奴如何在一個陌生環境裡,把自己迫到心靈暗角。

(3)真正讓Nolan為世人所擁戴的是三齣蝙蝠俠。他沒有遵循過去改編蝙蝠俠的例牌套路,齋塑造一個不切實際的漫畫英雄,反而是把他寫成一.點.都.不.英.雄——所謂英雄,可能純粹是一個為了報仇,在沒有官方認可情況下執行私刑的心理異常者。而Nolan又勁在,懂得找一些經典蝙蝠俠單元故事作藍本,挖掘到這角色(一直被懶理)的核心精神;於是,Nolan版蝙蝠俠既得到大部分漫畫迷認同,又照顧到那班對漫畫原著從來冇認識的觀眾。

(2)Nolan電影有原創也有改編。你可以話佢係作者導演(有人總是堅持作者導演比一般導演巴閉),而我會認為,他是一個好叻將獨立電影偏門元素放進高成本製作的商業導演——他未必想去探討甚麼高深哲理,但肯定想藉著少少特別的手法(像敘事技巧)和迥異題材(他每部作品題材都不同),去呈現懸念——而過程中必然蕩氣迴腸充滿娛樂性(及大量明星)。

(6)最受歡迎的原創作品肯定是《潛行凶間》(Inception)。同樣拍夢,大衛連治的《失憶大道》(Mulholland Drive)你根本分唔清邊個係現實邊個係夢境;Nolan的夢境呢,分開一層層井然有序,唯一(佢想)你估唔到的只有最後一場:究竟狄卡比奧重聚天倫樂的一刻是緣是債是場夢?而在這個充滿懸念的結局來臨前,Nolan已用上槍戰、飛車甚至是無重力格鬥連場視覺盛宴先行滿足了你;被餵到飽的你,絕不會因為這不清不楚的結局而爆粗,反而對狄卡比奧的遭遇念茲在茲……結果,《潛行凶間》便成為了一齣不膚淺的賣座電影。

全文請參閱147期《JET》。
issue OCT 2014 VOL: 146
2014-10-17 10:00:00
帶上天堂享用的恐怖片
十月,當人人爭住去主題公園俾(人類喬裝的)鬼嚇時,我就匿在屋企,孤獨而專心地,睇那些由人類(唔知基於甚麼理由而)拍成的恐怖片。我真的好好好好好鍾意恐怖片。所以,決定在冇俾人tag的情況下,主動而由衷地,分享10齣我絕對會攜帶上天堂的恐怖片(但天堂准我睇嗎?)。

1.    《Day of The Dead》(1985):唸小五時的某個午後,我同大人去了德福商場。期間大人要行開陣,吩咐我站在一間影音店外等佢:「?乖乖?企?度睇電視。」影音店櫥窗的一部電視機正播映一齣西片——那班演員是鬼佬來的,只是那班鬼佬塊面不是爛晒就是標晒血,他們正在夾手夾腳扯開另一名鬼佬;一扯,鬼佬的腸呀胃呀kidney呀紛紛跌出來,那班爛面鬼佬就爭住食那些腸呀胃呀kidney呀……我嚇到好乖咁企定定。George A. Romero從來不是為了齋拍核突?,喪屍片只是讓他隱喻人類精神墮落的載體;喪屍圍城下人類依然掛住劃分權力,反而喪屍們無分彼此有腸齊齊食。
2.    《City of the Living Dead》(1980):美國代表George A. Romero從來不是想齋拍核突?,意大利代表Lucio Fulci由始至終甚至直到永遠,都是矢志不渝地拍核突?;而當George A. Romero的喪屍只是一場化妝示範,Lucio Fulci的喪屍,真的有屍蟲在爬,隔住熒幕都好似聞到果陣屍臭……《City of the Living Dead》還多了一份邪。一開波,一名神父在墳場吊頸自盡,地獄之門打開;鏡頭一轉,一個美豔女郎恍如撞?邪,初則雙眼流血,繼而嘔出內臟(據聞女演員拍這一場時真的拍到嘔)。這場嘔戲我翻炒了好多次,而且相信在餘生會繼續翻炒落去。我應該撞?邪。
3.    《Re-Animator》(1985):九十年代明珠台每逢周六深夜有個「夜激情」時段,專門播映一些題材畫面都較具衝擊性的電影,記憶中《Re-Animator》是放在「夜激情」後才播的,可想而知題材畫面都比衝擊更衝擊!但即使放到咁夜先播,依然是刪剪版,憤怒的我同自己講:第時大個一定要睇番完全版!其實,完全版只是多?幾個鹹濕鏡頭,而《Re-Animator》拍攝主旨不是販賣女性胴體,而是肆無忌憚又恰到好處地玩弄屍體,結果拍成了一齣有娛樂性有核突?(仲有少少鹹?)的
正?。
4.    《Cabin Fever》(2002):過去12年來我持續地同很多人講,這絕對是千禧後一齣(有娛樂性有核突?仲有少少鹹?的)正?,正在裡面血殺連場,但真兇竟然是無色無臭又無形的病毒。Eli Roth首齣作品,完美展現了他對恐怖片的熱情。而咁?,我睇這齣戲時正值2003年,感受特別深。
5.    《Maniac》(1980):我諗,冇乜人睇過呢齣——事實是電影上映當年亦都冇乜人去睇。Joe Spinell,在世時名不經傳,在《Maniac》裡又編又演,演活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肥佬,在大都會踽踽獨行找獵物。電影成本低無可低,卻呈現了五光十色都會下,孤獨怎樣變異成病毒,蠶食一個人……全文請參閱146期《JET》